日本三级a∨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图片,a级毛片无码免费韩国

您所在的位置: 文化生活

“集善仁美˙共享芬芳”全國殘疾人書畫展走進本溪

發布時間: 2017-11-21 09:54:55 | 來源: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 作者: 張競丹 | 責任編輯:
分享到:0

十月的本溪,楓紅浸透,大美如畫。10月26日上午,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辦,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指導,澳門基金會資助,中國殘聯宣文部、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中國華夏文化集團、遼寧省殘疾人聯合會承辦,本溪市殘聯協辦的“集善仁美˙共享芬芳”殘疾人書畫展在本溪市圖書館隆重開幕,中國殘聯宣文部主任郭利群、遼寧省殘聯理事楊光、本溪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等主要領導12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

開幕式上,中國殘聯宣文部主任郭利群、遼寧省殘聯專職理事楊光,本溪市委副書記張克宇分別致辭,郭利群宣布書畫展開幕,中國殘聯宣文部文化處調研員冷衛新代表中殘聯宣文部向本溪市圖書館捐贈了圖書。本溪市優秀殘疾人劉婷娜及殘疾人親友劉美君代表朗誦了《芬芳誓言》,呼吁社會各界關心、關注、關愛殘疾人。此次畫展,共有來自全國殘疾人藝術家和本溪市的書畫家及書畫愛好者的百余幅作品參展。

中國殘聯宣文部主任郭利群在致辭中表示,“集善仁美共享芬芳”書畫展以弘揚人道主義思想,傳遞人文關懷為宗旨,充分展示殘疾人自強奮進精神的藝術成果,體現平等參與共享的理念。新思想引領新征程,希望各級殘聯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極組織更多適合殘疾人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滿足廣大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繼往開來中推進殘疾人文藝事業的發展。


多年來,本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在政策、資金和人力物力等方面,對殘疾人事業發展提供了大力支持,保證了本溪市殘疾人事業的平穩、持續和快速發展。





開幕式上本溪市委副書記張克宇表示,此次“集善仁美共享芬芳”書畫展的成功舉辦,以殘健同行的藝術形式傳播了人道、仁愛、人文理念,為殘疾人藝術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也是一個讓社會各界了解殘疾人精神世界、感受殘疾人意志品質的重要窗口。此次展覽來到本溪必將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本溪市殘疾人書畫藝術創作整體水平,促進殘疾人文藝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開幕式后,出席活動的領導、嘉賓及參加開幕式人員參觀了書畫展。中殘聯殘疾人藝術家與本溪市殘疾人書畫家王澤森、崔錫柱現場為參觀的領導和嘉賓現場創作作品,讓現場觀眾充分領略了書畫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殘疾人創作作品的大氣磅礴,盡情享受一場精神文化的盛宴。

進一步推動本溪市殘疾人文化事業的發展

本溪市殘聯黨組書記郝赤軍對小編說:“這次書畫展到本溪市來是本溪市殘疾人的一件幸事,這是一次非常美好的文化盛宴。本溪的特點是山美水美,在殘疾人書畫事業上有扎實的基礎,我們借這次書畫展的東風,進一步推動本溪市殘疾人文化事業的發展,進一步提高本溪市殘疾人書畫藝術的創作水平,把本溪市殘疾人書畫藝術推向一個新高度。

用心去描繪美的世界

在畫展現場小編意外發現了被譽為“身殘志堅的青年油畫家”高大帥氣、充滿陽光的劉博。

他的畫以明亮的色塊、柔和的線條、靈動的構圖洋溢著真誠、堅韌的情感,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人性的善。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想象這幅畫是出自一位從2歲起就雙耳失聰,靠母親堅持教的唇語和自主發音與人交流的青年畫家之手??吹剿淖髌纺軈⒓尤珖难舱顾拥貙π【幷f:“因為繪畫讓我找到了生活的樂趣,是藝術的平等讓我找回了信心。感謝國家政府對殘疾人的高度重視,社會政府搭建這么好的平臺我們就能很好的展現自己的才能,我在繪畫里面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人生價值。”

為殘疾人藝術家搭建共享參與的平臺

畫展現場小編還發現了一位“名人”他就是榮登“中國好人榜”的“中國好人”馬占路。從小患小兒麻痹左腿殘疾艱辛度日;37歲得了格林-巴利綜合癥,全身不能動彈,只能靠呼吸機勉強維持生命;之后又是多年躺在床上忍受病痛折磨;現在則是每日服用止痛藥才能勉強生活下去……這些不幸若分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都足以放棄生命。然而,“中國好人”馬占路卻用自立與堅強闖過命運的難關,用擔當與責任去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幫助別人、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這就是馬占路最大的“中國夢”。在畫展現場馬占路認真的觀看一幅幅作品,“這次展覽為本溪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殘疾人藝術家搭建了一個共享、參與的平臺。藝術很有感染力,從他們的畫中傳遞了殘疾人藝術家們對生命的熱愛,對藝術的追求。”馬占路對小編說。

“集善仁美˙共享芬芳”書畫展匯集了全國殘疾人的高水平藝術作品,囊括了寫意、工筆、素描、水彩、油畫等多種美術形式,精品薈萃,恢弘大氣,攝人心魄,美不勝收,傳遞了殘疾人藝術家們對生命的熱愛,對藝術的熱愛,真摯描繪了人與社會,健全人與殘疾人相融相生的美好畫卷,更展現出廣大殘疾人加快步伐奔向小康的嶄新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