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级a∨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图片,a级毛片无码免费韩国

您所在的位置: 新聞資訊

特別關注|全國助殘日:助殘脫貧的小康路上,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

發布時間: 2020-05-17 08:17:5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吳一凡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分享到:0

【編者按】2020年5月17日是第三十次全國助殘日,此次助殘日的主題是“助殘脫貧,決勝小康”。作為我國第一個專門為殘疾人設立的節日,全國助殘日誕生于1990年。1990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中將每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全國助殘日”。

2020年,中國殘疾人頻道“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系列策劃,聚焦殘疾人特殊人群的節日,報道群體生存狀態,關愛殘疾人,助力殘健共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殘疾人格外關心、格外關注,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殘疾人工作成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我國殘疾人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續提升。

然而,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關鍵之年,我們仍然面臨著困難與挑戰。目前,在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還有近三分之一的家庭中有殘疾人,其中大多數為勞動能力弱或無勞動能力的智力、精神、肢體重度殘疾人。他們脫貧難度大,返貧風險高,更有部分貧困殘疾人即使從經濟上脫了貧但生活質量仍然較低。

如何幫助這個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的困難群體平穩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脫貧且不返貧,這不單是如何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所面臨的關鍵挑戰,也是全社會對于如何弘揚人道主義思想、發揚扶殘助殘美德所需要思考的課題。

精準康復,重建貧困殘疾人的生命“支點”

康復是生命重建的“支點”,精準、有效的康復能夠減輕殘疾造成的痛苦,提高殘疾人的生活質量,幫助殘疾人更好融入社會、實現人生價值。近年來,在中國殘聯和各部委的聯合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惠殘助殘政策落地實施,貧困殘疾人的康復服務工作變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礎上,全國各地也涌現出大批無私奉獻、深耕殘疾人事業的一線工作者,幫助貧困殘疾人重建生命的“支點”。

今年55歲的朱老貴家住云南省曲靖市師宗縣彩云鎮檳榔村,2010年8月12日,朱老貴不慎從烤房的樓梯跌落,導致雙下肢小腿癱瘓,生活無法自理。正值壯年的他每天都躺在床上,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朱老貴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每當有人跟他說話,他總是以手遮面,覺得自己實在沒臉見人。

在朱老貴受傷后的第二年,師宗彩云殘疾人社區康復指導站的康復指導員許老六找到了他,擁有十余載殘疾人工作經驗的許老六很快就了解到,要幫助朱老貴重返生活,首先需要幫助他邁過心里那道坎。在采訪中,許老六對記者表示:“幫助這種后天致殘的殘疾人,最關鍵的是幫他們重拾信心,讓他明白,身體殘疾不可怕,思想‘殘疾’才可怕。”

從這以后的一年中,許老六多次來到朱老貴家中,與他溝通交流,通過講述殘疾人勵志、自強不息的故事,一點一點的打開了朱老貴的心結,幫助他重拾自信。一年后,逐漸打開心扉的朱老貴在許老六的幫助下,開始參加村殘協舉辦的活動,認識了許多殘障朋友,并且自愿填寫了殘疾證辦理申請表,到縣殘聯辦理了殘疾證,得到了免費發放的輪椅。隨著辦理農村低保、申請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增加納入醫保的醫療康復項目,醫療康復費用的報銷比例也逐漸提高,朱老貴一家的生活也逐漸有了起色,在村干部和親戚的幫助與支持下,朱老貴從許老六那里學到了養殖技術,并開始從事養殖業。直至今日,朱老貴的養殖生意也步入正軌,加上妻子、兒子在家中原有的七八畝農田中獲取的收獲,年收入能達2萬元。

image.png

朱老貴在家中養牛(受訪者供圖)

image.png

師宗彩云殘疾人社區康復指導站的康復指導員許老六(左)指導殘疾人進行康復訓練(受訪者供圖)

image.png

許老六(左一)幫助殘疾人進行家庭無障礙改造(受訪者供圖)

據悉,2016年6月,中國殘聯會同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務院扶貧辦共同印發《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行動實施方案》,以貧困殘疾人為重點,為有需求的殘疾人提供康復醫療、輔助器具適配、康復訓練等基本康復服務。與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務院扶貧辦共同印發《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目錄(2019年版)》,規范殘疾人康復服務項目、內容。下發《關于推動建立殘疾人基本輔助器具適配補貼制度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快推進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采取“一人一案”的方式,組織力量為有輔助器具適配需求的殘疾人提供服務,并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輔助器具適配補貼制度。截至2019年,全國有康復需求的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康復服務率達92.5%、因病致(返)貧殘疾人康復服務率達93.7%。

文化藝術,幫助殘疾人實現物質精神“雙脫貧”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保障殘疾人權利,注重殘疾人的社會參與,殘疾人真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和享有者。其中,文化藝術是豐富殘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參與并融入社會的重要手段,也是殘疾人實現就業創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2019年10月27日,第六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暨第三屆全國殘疾人展能節在浙江省嘉興市國際會展中心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殘疾人手工藝者匯聚于此,用藝術展現自我的創造能力與價值,王氏手繪盤絲傳統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郁從霞便是其中一員。

image.png

郁從霞在第三屆全國殘疾人展能節上展示才藝(攝影:吳一凡)

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的郁從霞,右腿殘疾,懷揣著成為設計師夢想的她,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在天津市殘聯的支持與鼓勵下,以文化課第一、專業課第二的好成績考入了天津工藝美術學院,并在畢業后成為了一家服裝公司的專業制版師。2014年開始,郁從霞利用業余時間,在家中開了一間高級定制服裝工作室,并于2016年,以講師的身份,在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的服裝系,為殘疾人學生講授關于非遺技藝方面的課程。

image.png

郁從霞講授手工盤扣的制作方法(受訪者供圖)

郁從霞表示:“對于殘疾人來說,學習制作手工藝品,不僅僅是為了增長技能、創造收益,更重要的是培養興趣、增強自信,最終達到走出生活桎梏,擁抱社會的目的。”

據記者了解,郁從霞除了在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授課外,還免費在社區、培訓機構為對非遺手工藝品感興趣的老年人與孩子講課。家住天津市河西區的王伯昊,就是郁從霞的學生之一。兩年前,王伯昊的媽媽在市殘聯的介紹下,得知在天津有一位“非遺技藝傳承人”免費為殘疾人開設手工藝制作學習班,她便抱著嘗試的心態帶著王伯昊來到了郁從霞的課室。一堂課下來,王伯昊聽的津津有味,王伯昊媽媽也覺得這個老師教的很好。從此,每當郁從霞的手工藝制作學習班開課,王伯昊媽媽都帶著王伯昊來上課,久而久之,由于智力障礙而不善交流的王伯昊也變得開朗了許多,愛說愛笑,還學會了很多手工藝品的制作方法。

image.png

王伯昊進行手工藝品制作(受訪者供圖)

2010年起,中國殘聯與文化和旅游部每年在全國開展殘疾人文化周活動,2018年我國共有120多萬殘疾人參加活動。2011年至2018年,中央財政投入近1200萬元,在城市社區實施“殘疾人文化進社區”項目,支持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10萬戶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每年讀一本書、看一次電影、游一次園、參觀一次展覽、參加一次文化活動;開展“共享芬芳共鑄小康”中西部地區百縣百場公益巡演展覽,三年來共有超過17萬人參與其中。此外,每四年一屆舉辦的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迄今共舉辦9屆,每屆參與的殘疾人達10多萬人。

“今年的第三十次全國助殘日,我也被邀請到天津市河西區老年大學,進行盤扣和手工布藝的制作課程錄制。”郁從霞說,“我將從我做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幫助更多有興趣、有需求的殘疾人朋友,理解、學會我國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方法,豐富他們的生活。”

“互聯網+”就業,殘疾人脫貧之路越走越寬

就業難一直是困擾我國殘疾人朋友的一個重點問題,由于受身體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殘疾人與健全人相比在就業時會遇到更多困難,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我國殘疾人在求職就業過程中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

劉景立是河北省衡水市景縣人,2004年的一場車禍致使年僅25歲的他高位截癱,由于只能終日臥床,劉景立曾一度想過放棄自己,但看著父親為了家庭生計早出晚歸,感受著母親日復一日含辛茹苦的精心照料,劉景立對于生活態度也逐漸發生了轉變。

決心好好生活下去的劉景立為了減輕父母負擔,開始用嘴叼著特制加長筷子,在鍵盤上打字,并從網上自學了一些電腦知識及修圖軟件的使用方法。直到2016年,一名上海的網友贈送他一臺頭控鼠標,幫助劉景立更便捷的使用電腦。從此之后,劉景立做過直播、開過網店,有了微薄的收入。直到今年春節期間,劉景立通過朋友介紹,在“宜生無憂”開發的殘疾人遠程居家電話外呼崗位上得到了一份外呼客服的工作之后,劉景立的生活有了更大的起色。

image.png

劉景立躺在床上居家工作(受訪者供圖)

“狀態好的時候一天能外呼300多個電話,當天的收入也能超過200元。”劉景立對記者說:“目前工資是按照具體的工作量計算,每周核發一次,我每天從上午10點到晚上8點都可以登錄這個平臺進行工作,如果當天身體不適也可以請假。”劉景立表示,這份工作讓他有了一筆穩定且可觀的收入,他十分滿意。據悉,“宜生無憂”用“互聯網+殘疾人就業平臺”的創新服務模式,為我國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超過12000個。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719.3萬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中,674.1萬已經脫貧,比例超過93%。我國貧困殘疾人(2015年前辦理殘疾人證)家庭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2776.2元增長到2019年的8726.2元,年均增幅為33.2%,實現“雙超”,且收入結構不斷優化,全部貧困殘疾人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占比達到70%。有563.8萬貧困殘疾人得到了產業扶持,48.6萬人接受了技能培訓,33.7萬貧困殘疾人享受了公益崗位,77.9萬貧困殘疾人家庭得到了扶貧小額貸款支持。

劉景立是“互聯網+”時代我國殘疾人在和社會組織及愛心人士的關心和幫助下成功實現就業夢的一個縮影。互聯網技術的迭代、創新,讓我們的生活、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同樣也拓寬了殘疾人的就業方向和渠道。“互聯網+農業”、“互聯網+電商”,我國殘疾人脫貧之路正越走越寬。

image.png

image.png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搭上互聯網“快車”,銷售當地的農產品、特色產品,走上脫貧致富的幸福之路。(攝影:郭穎慧)

中國殘聯副理事長程凱表示:“因殘致貧是脫貧攻堅的堡壘,助殘脫貧是脫貧攻堅的硬仗。”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決戰決勝的最后關頭,要幫助廣大貧困殘疾人實現脫貧“摘帽”,既要確保貧困殘疾人“兩不愁三保障”等脫貧硬指標的如期實現,也要考慮貧困殘疾人的特殊性,在深化兜底保障的同時,在基本醫療、托養照護、家庭無障礙改造等方面提供相應服務,解決他們的特殊困難,持續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并逐步研究解決貧困殘疾人的相對貧困問題。

助殘脫貧,決勝小康。在扶殘助困的道路上,有你有我。在消除貧困、共奔小康的偉大進程中,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

(策劃:吳一凡、奚婷、郭穎慧   作者:吳一凡)

image.png

中國殘疾人頻道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