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馬華
“雖然我的身體殘疾了,但我的心并沒有變。我現(xiàn)在只能以1.2米的高度去看這個世界,但我仍然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我可以做很多有意義事情,可以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坐在對面的馬華,與《華夏時報》記者暢聊過往,談笑風生。殊不知,17年前的他一度沉淪不起,甚至想要放棄自己的生命。
2003年,28歲的馬華遭遇意外,身體高位截癱。主治醫(yī)生明確告訴他,最多能活三年。馬華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在他傷殘最艱難的時候,一度想過去走絕路,“那時候沒有人引導我,我二哥用輪椅推著我,走大街的時候我是頭低著的,不敢看任何人。”后來,在公益組織的幫助下,馬華開始走出自暴自棄的狀態(tài),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氣。
“是公益救了我。我后來就想,我也要幫助別人,這樣活下來才有意義。”找回活著勇氣的馬華就此一步步走上了公益助人之路。
“最初醫(yī)生說我只能活三年,現(xiàn)在三年又三年,17年過去了,我還健康快樂地活著,我覺得這對于我本身來說是一個奇跡。”馬華如是說。
馬華承認,每次做善事身體都因為勞累奔波要承受很大的痛苦,但他十分快樂。“做善事搞公益是我生活的目標,也是我活下去的動力。只有搞公益活動,我才會安心快樂,我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溫暖這個世界,世界也在溫暖著我,不管公益這條路有多難走,我一定會堅持走下去。”
千里走單騎資助貧困學生300多名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馬華通過網(wǎng)上捐助的方式向基金會捐贈了100元錢,那是他第一次開始以捐助人而非受助對象的身份投身于公益。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紀念日,馬華再次捐款,此時的馬華意識到,自己是殘疾人,對于那些弱勢群體有更多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在助殘領(lǐng)域可以發(fā)揮更大的價值。從那時開始,馬華真正走上了慈善公益之路。
馬華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那時候的他有三個愿望:捐獻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資助50個孩子;第三個夢想是去北京看看天安門,但就是這樣一個樸素的夢想,成為了他公益人生的轉(zhuǎn)折點。
2012年7月,在完成捐獻角膜和遺體捐獻協(xié)議的簽訂和資助了47個學生之后,他開始了他的第三個夢想。
一輛機動三輪車、一個輪椅、一個募捐牌,構(gòu)成了馬華千里單騎募捐的生命線。馬華從西安出發(fā),歷時40天,行程1500公里,經(jīng)過15個大城市來到北京。募捐40000余元,資助了28位貧困家庭的孩子,看望了兩家殘障特教中心的孩子和一家敬老院的老人。在此后的四年里馬華一直堅持著這種千里單騎的募捐方式,共行程1萬多公里,途經(jīng)60多個城市,沿路募捐資助貧困學子300多名,被央視譽為“最美中國人”。
馬華的公益路上,經(jīng)歷了很多艱辛,但是他一直堅持在公益一線,就是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行動,影響到更多人,“其實對于很多殘疾人來說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zhì)的幫助,更多面臨的是精神上的困境,他精神起不來,整個人就很萎靡。我現(xiàn)在做公益很開心,可以自己做網(wǎng)店,可以自己開農(nóng)家樂,在養(yǎng)活自己的同時還能幫助到很多學生,我覺得很開心”。
成立公益基金幫助更多孩子
汽車在蜿蜒的山路上七拐八拐,穿梭了一段時間后在一所小房子旁邊停了下來,這就是馬華的救助對象之一——李清祿夫婦的家。
李清祿一家所在的鎮(zhèn)安縣是陜西省商洛市所轄的建制之一,山大溝多,耕地少,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qū)。李清祿在外面煤礦打工的收入構(gòu)成了三口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妻子偶爾做些摘棉花、摘茶葉的零工補貼家用。
2007年6月,煤礦出現(xiàn)重大意外,李清祿很不幸成為受牽連者之一,他的腰部被重物砸中脊柱斷裂,下半身全部癱瘓。在受傷的最初那幾年,李清祿臥病在床,由于下半身沒有知覺,需要不斷地更換尿布、擦拭身體、活動腿部肌肉以防止壞死,那個時候,個人的生活起居全靠妻子照料,多年來,李清祿的活動范圍就是床和家門口,“能做些什么,未來應該怎么辦都不知道。”
雖然縣里將李清祿作為貧困戶建檔立卡,為他申報了低保和殘疾人補助,每月有600多元,但這遠遠無法解決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單單李清祿臥床護理就要花500多元,日子在一天天過去,女兒在一天天長大,家庭卻在一天天貧困。
為了生存,妻子只好出去打工,獨自在家的李清祿“七八年了,腿上和腳上的瘡就沒有好過”。李清祿找不到自己生活的目標,也看不到這個家庭能夠好起來的希望,直到2016年的時候遇到馬華,他的生活開始改變。
在馬華的幫助下,李清祿逐漸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他逐漸離開了病床,離開了在家門口等待生活的那種狀態(tài)。在當?shù)貧埪?lián)的幫助下,他們還重新修繕了房子,門前的土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每次看到馬華,兩口子都笑盈盈的,“多虧了馬老師,讓我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馬華給他買了一輛三輪車,現(xiàn)在的李清祿,還能用三輪車偶爾拉一些活兒掙點小錢,再加上妻子外出打工一個月可以掙1500元左右。2018年,李清祿一家終于實現(xiàn)了脫貧摘帽。
如今的馬華,還是一直堅持在公益一線,依然會不時去看望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李清祿的孩子李瓏玥(化名)正是他幫扶的眾多家庭中的一員。
馬華說,“現(xiàn)在李瓏玥已經(jīng)16歲了,讀高二,在家的時候經(jīng)常幫爸爸媽媽做這做那的,在學校成績非常優(yōu)秀,上一次考試在全班拿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績。”這是馬華的驕傲,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他對于這些孩子有著格外的偏愛。
馬華告訴記者,從2009年開始做公益的時候,他就沒有局限在鎮(zhèn)安縣,他的公益之路要走出商洛,走出陜西,走向中國。
2016年3月10日,馬華在陜西省慈善總會設(shè)立了“馬華公益基金”,他說,“將繼續(xù)盡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和以往一樣公開、透明,不私用募捐來的每一分錢,把大家的愛心用在該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