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單位:河南省殘疾人聯合會
推薦詞: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勇敢追夢
人物事跡:
王妙,女,1992年6月6日出生,漢族,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邱集鄉大王行政村人,患有先天性世界罕見病成骨不全癥,俗稱“瓷娃娃”。(肢體殘疾二級),在家自學文化知識到初中,鹿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鹿邑縣王妙鉤繩編織店店長。僅靠一根鉤針一條線帶動村里留守婦女一起創業。
30歲的王妙是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人,身高只有1.2米,患有成骨不全癥,俗稱“瓷娃娃”從出生第14天開始,她就經常骨折。“不斷地骨折,即便是很輕微的碰撞,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骨折。”在王妙的印象中,她的童年是灰暗的,只能依靠一把小板凳緩慢地挪著行走,平時幾乎沒有出過家門。
“對我來說,那時連想看一眼地里綠色的麥苗,都是一種奢望。”更加讓王妙感到傷心的是,因為沒有機會上學成了她一生中最大的遺憾。“農村孩子不讀書,就沒有前途。”說起成長經歷,王妙至今清楚記得,小時候,自己站在學校門口忍不住哭泣的一幕幕場景。那時候,每天上小學的弟弟放學后,她就纏著弟弟教自己讀書寫字,慢慢地,她的識字量越來越多,她通過讀書為自己汲取了很大的力量。后來,年齡大了一些,媽媽為她買了一臺電腦,從此,這個熱愛學習的小女孩與外界有了一條溝通的渠道,同時也打開了她的“世界”。通過和全國各地的病友溝通,我知道了自己的這種罕見病是可以治療的。”這個消息如一束光照亮了王妙的心,“連下地走路都膽戰心驚的日子,終于有希望改變了”。她興奮地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媽媽,即便家里這些年已經一貧如洗,但媽媽還是愿意為了她試一試。
“媽媽為了湊齊治療費用,在一家食品廠打了一年的工,每天要烙3000個雞蛋皮,手上燒得都是血泡。”星期天媽媽還去建筑工地兼職做小工搬磚打雜掙錢靠著母親和父親打工的收入,終于湊齊了到天津手術的費用。
“在天津的醫院總共進行了兩次大手術,這兩次手術開始改變了我的命運。”手術讓王妙擁有了借助雙拐行動的機會,她不僅能走出家門,還在天津治療期間,結識了許許多多的愛心人士,有了更廣闊的天地,王妙對以后的路更有信心了,心里也萌生了更多的想法。“小時候就和媽媽學習編織,媽媽也是村里的一把巧手。”在天津治療期間,王妙經常和一些愛心朋友們一起去圖書館學習,在那里,她接觸到了更加豐富的編織類書籍,從此愛上了編織。對于王妙而言,這一年是一個“質”的改變。她通過編織,靠自己的雙手,掙到了她人生的第一筆收入。“和愛心朋友一起去擺攤,售賣我們的編織作品。”王妙思量,既然能夠換來收入,就要把這條路一直走下去,要把每一件編織作品做好、做精,讓每一個顧客從心里覺得物有所值。憑借著一點一滴的努力,王妙接到的訂單越來越多,“最遠的訂單有美國的,訂的是冬天戴的編織帽,國內的訂單也有很多,有上海的、江蘇的,還有西藏的。”
有了訂單就和村里的留守姐妹一起制作。漸漸地,王妙的勵志致富故事,成了村里口口相傳的美談,慕名來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淋過雨的人,才會想著給別人撐把傘。”王妙說,只要大家愿意學,她就愿意免費教。在她家里,每天都擠滿了來學習的人,大家簇擁地坐在一起,交流技藝,相互成長。“我目前面對面教過的學生大概有一二百人。”為了幫助更多的人,王妙還專門錄制了幾期視頻,發送到網上,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和她一樣的小伙伴們,如今,學生的作品也遠銷到了國內外,更多的人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不僅如此,她們還組建了自己的團隊,未來的路還很長,希望自己照顧好家人,幫助更多的人找到希望,帶領更多的人致富,創立屬于團隊自己的品牌。“讓每一個來到鹿邑的人買一個小編織紀念品帶回家,這也是我的心愿”。
2018年年初,王妙參加嘉特匯創業班蛋糕求作品原創設計比賽,王妙設計了兩款作品分別是《巧心》披肩和《漸變半長裙》,分別或原創設計二等獎和三等獎,2019年設計牙牙戰士獲天津市潮汐濟困卓越設計師稱號,2020年被天津市潮汐公益聘為特約講師,2019年獲得第五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形象設計杰出貢獻獎,2019年被中共鹿邑縣委宣傳部共青團鹿邑縣委員會授予“鹿邑縣新時代向上向善好青年”。2019年被周口市婦女聯合會授予“巧媳婦創業就業示范基地”。2020年在“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中,被評為”鹿邑好人等。2021被新華社、騰訊產業互聯網、新華每日電訊、騰訊課堂、大河網等新媒體平臺爭相發布,巧姑娘王妙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講述屬于她的蛻變故事。2021年3月8號王妙事跡升上微博熱搜榜第三,民生頻道、都市頻道、河南商報、河南青年報、大河報、四川觀察、等各大媒體宣傳報道。2021年6月被河南省婦女聯合會授予河南省巧媳婦創業就業示范基地。2021年參加“雪蓮杯“羊絨服飾及手編作品創意邀請賽中,作品{我心向黨}榮獲非服飾類最具創意獎。2021年被南方周末和騰訊課堂評為”2021年度十大沸騰新青年:,2021年帶領20多位留守婦女參與制作,2022年北京冬奧會,奧運頒獎花束絨耀之花的制作。2022年王妙事跡再度被各大媒體相繼報道,央視新聞頻道《遇見你》播出12分鐘33秒的視頻報道
一把鉤針,一團絨線,一把剪刀,一個溫暖的創意,把鹿邑縣邱集鄉東大王村的“瓷娃娃”王妙和北京冬奧會緊緊聯系在一起。不久前,王妙和村里的姐妹們共同完成了北京冬奧會頒獎花束中部分繡球花和月桂葉子的編織工作。“瓷娃娃”王妙是誰?她是怎么獲得參與編織冬奧會頒獎花束機會的?用時多久?編織了多少花束?2月6日,帶著市民關心的問題,記者采訪了鹿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妙。
“絨耀之花”和“織女”們的美麗邂逅
“快看,這就是我們織就的頒獎花束!”2月6日20時,在奧運之火的見證下,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與鳥巢映射出的紅光交相輝映。在北京賽區頒獎廣場,中國短道速滑運動員范可新、曲春雨、武大靖、任子威、張雨婷站上了最高領獎臺,揮舞著永不凋謝的“絨耀之花”向世界微笑。坐在電視機前的王妙緊緊盯住屏幕,看到這一幕,她不禁熱淚盈眶。看著北京冬奧會的獲獎健兒手握花束站在領獎臺上,王妙的內心格外激動。這一刻,是她30年來最高光的時刻,她為自己感到驕傲。
在奧運會歷史上,頒獎花束和獎牌往往是出鏡率極高的重要配角。與往屆頒獎花束采用傳統鮮切花不同,本屆冬奧會頒獎花束采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絨線編結技藝”鉤編而成的絨線花花束,既保留了奧運頒獎儀式中花束的形制,又踐行了節儉、可持續的辦奧理念,寓意著溫暖、祥和,可永久保存,成為“永不凋謝的奧運之花”。整個花束包括玫瑰、月季、鈴蘭、繡球、月桂和橄欖6種寓意美好的花型,分別象征著友愛、堅韌、幸福、團結、勝利與和平,花束手柄的蝴蝶結絲帶上還印有“BEIJING2022”字樣。
2021年10月底,天津市潮汐公益服務中心與王妙取得聯系,請她制作一批標準要求非常高的花束。由于保密原因,此時的王妙還不知道她未來要編織的花朵將會用于冬奧會頒獎典禮。在拿到制作視頻、圖解、材料包后,王妙嘗試編織并將樣品寄過去檢驗。通過檢驗后,王妙拿到了5000朵繡球花和1300片月桂葉子的訂單,這時她才知道這些花朵的用途。“絨線花,又叫毛線鉤花,它不同于傳統意義的平面鉤花,而是利用各色毛線精妙鉤織而成,花的層次分明、質感蓬松、立體感強,貌似鮮花,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因為是純手工制作,可以說每一朵花瓣、每一片葉片都是獨一無二的。”王妙說。因為工程量較大,王妙手把手教會村里的20多名姐妹鉤編繡球花和月桂葉子,此后的兩個多月時間里,王妙和姐妹們每天都會花費十幾個小時,一針一線編織帶著手指溫度的絨線花。
“一朵繡球花有20個花瓣,一個成手5分鐘可以鉤好一個花瓣。枝條纏線、安裝花心、組裝花瓣加起來的時間跟鉤制一朵花時間相同,一小枝繡球花的制作時間大概需要200分鐘。”王妙說。因為感覺這項工作神圣且意義非凡,每次開始編織工作之前,大家都會先把手洗凈擦干;編好之后,會把花瓣、葉片以及成品花朵放在新買的小籃子中存放;大家都把尺寸和標準牢記心底,把自己的愛和祝福密密地織在絨線花里,希望全世界的體育健兒“一起向未來”,賽出風采,永無遺憾。
“能夠參與奧運頒獎花束的制作,我們深感榮幸。”王妙說。
2022年1月19日,南方周末聯合騰訊課堂發起首屆沸騰新青年盛典。王妙和世界冠軍鄧亞萍、手握科技之刃的“新劍客”陶勇、“北大保安讀書第一人”張俊成等一起登上講臺,分享自己的奮斗人生。“不管什么樣的境遇,我們都不能停止生長、不能停止學習。我用盡全力,只是希望成為一個能夠獨立的普通人。”拄著雙拐站在舞臺中央的王妙涅槃重生,自帶光芒,比燈光更閃耀,如今的她已經朝著幸福的方向踔厲奮發、篤行不怠。
點評:
身殘志堅,勇敢追夢。“我雖然做不了科學家,做不了宇航員,但是我愿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磚添瓦。”